众包和分包模式
成本的形成都是围绕着产品的生产过程,如果产品的形成过程或产品本身能实现突破性的低成本,就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众包和分包模式是其中两种方式。众包模式是让用户或参与者自费参与产品形成过程的一种模式,其典型案例如新浪网的博客频道,以前新浪网是通过自己的编辑部门在网上搜寻内容后粘在网上(转载和粘贴),需要上千人的编辑队伍,网民只是被动的浏览者和消费者。而现在网民则是主动的生产者、新闻上传者,用户主动参与、自掏腰包,并自花时间为新浪免费打工。而新浪博客频道则只要几十人维护就可以了。群众的参与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革命性地降低了成本,成为了新浪新闻战略的关键支撑点。
分包模式是指把企业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外包或分包出去,而自己则掌握或控制其中的核心环节。这种形式实质是把高成本低附加值的营运环节剥离,大幅降低运行成本。看起来是把产品利润的一部分因为分包而让渡出去,但可以专注于自己核心的高附加值低成本的研发和设计等具有竞争力的环节,如果有品牌影响力的支撑,其盈利水平可实现倍增。如著名的中国kappa,其生产环节和零售环节都外包,只专注于品牌营销和研发设计。2008年时,公司只有500—600人,却能创造13亿的净利润。其他的如耐克模式、苹果模式、戴尔模式等都是不同分包模式的成功案例。
四、 复制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精准目标客户、挖掘客户的隐性需求,通过革命性降低成本而取得盈利倍增的结果,那么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就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企业要想规模化扩张,还必须有可复制性。而复制的关键是突破资金和人才瓶颈。
资金瓶颈突破
资金是支撑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主要瓶颈。资金的来源或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积累或是对外融资。依靠自身的积累或财务杠杆(信贷)是一般企业初期的扩张方式,适合于轻资产(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企业,可控性强,决策效率高。但是扩张速度慢,机会成本高(容易被强势竞争对手跟进后取代),且受制于银行政策性风险的制约。对外融资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向第三人股权融资或向VC融资,两者的股权性是一样的,都会稀释融资人的股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形成制约。特别是股权融资,如果投资人以资产经营收益为收益追求,那么在股权设置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尤其在战略、投资及重要人事岗位配置等,会形成分歧甚至矛盾,严重的会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行,这种例子并不鲜见。而如果能取得VC的青睐和投资,则是企业首选。VC的关注点不在近期的资产经营收益,而在于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影响会从有利于进入资本市场角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这也正是企业所追求的。尽管股权会受到稀释,但蛋糕会做得更大,企业的价值会在上市后倍增。
此外,企业投资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轻资产项目,可减少对资金的依赖,降低风险,同时也能赢得外来资金的投入。重资产(固定资产比重大)项目对资金的依赖度大,如果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撑,会让企业钙化,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万劫不复。但是如果重资产项目具有长久的盈利期间、并有持久的市场控制力和定价权,能建立很高的竞争门槛,也能取得资本市场的追捧。
人才瓶颈突破
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人才。人才是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如何降低对人才的依赖?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标准化,标准化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基础。标准化不仅仅指产品标准化,还包括流程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标准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或者在企业的战术层面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绩效水平大幅提升,对人才的依赖则大幅下降。
标准化有两个层面。初级标准化,企业的运作不再依赖或可以摆脱顶尖人才,企业员工或现场管理人员只要依照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就能实现有效运行。如酒店连锁的扩张基本上就是以这种初级方式进行,又如网络教学等。高级标准化,基本上不依赖人或只要有限的人员,是依靠自动化和信息化自身完成。如电子商务网站,所有的交易都按照标准化流程在虚拟状态中完成,网站本身无需交易员的参与。
总之,只有标准化,才能突破人才瓶颈,才能达到可复制,才能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年代,公司如何突破,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找到具有竞争力的新的商业模式。
(文:楼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