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西迁路,见证了“文军长征”的非凡壮举;浓浓遵湄情,成就了“东方剑桥”的时代丰碑。七十多年过去了,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依然令人刻骨铭心。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杭州岌岌可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旅途。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徒,流亡办学。从1937年9月起,至1940年2月暂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大历时两年半,西迁行程2600多公里,最后在遵义湄潭县定校办学七年。因此,湄潭成了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
办学遵湄,谱写了浙大师生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时代壮歌;见证了浙大师生艰苦卓绝、弦歌不辍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浙江大学竭尽知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这段岁月结束了浙大师生流离颠沛的迁徙历程,为学校赢得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空间,不仅为学校赢得了“东方剑桥”的赞誉,更提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崛起的成功范例;这段岁月记载了师生相互砥砺、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成了一代浙大学人心中永远的情结;这段岁月是学校传播科学文化种子、开启民智、推动西部发展的生动实践。
日前,圆正旅业集团副总裁楼可程、营销总监蒋志球再次来到湄潭,重访了文庙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西来庵的《浙大湄江吟社》等浙大西迁景点。当地政府和人民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力保护浙大办学遗址,弘扬求是精神,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浙大师生与遵湄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我们此行受到了湄潭县政府副县长向波、政协主席黄正义的热情接待。期间,我们与湄窖酒业集团共同探讨了“东方剑桥酒”的品质改进和扩大销售方案;与湄潭县旅游局就湄潭的景点开发、双方的旅游合作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最后还考察了湄茶基地、土特产市场等,为集团的文化主题酒店建设丰富了宝贵素材。
作为浙大的企业,我们圆正旅业十分珍惜与遵湄人民的传统友谊,并且期望与第二故乡人民携手共谋发展、并肩创造繁荣。
(供稿:市场部)

.jpg)
.jpg)